您的位置:首页 - 其他信息 > 海洋科普 > 浏览全文

浙江舟山海岛名录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08-10-09


虾峙岛

 

虾峙岛介于桃花岛与六横之间,东北距桃花2.2公里,西南距六横5.7公里。陆域面积17.01平方公里,最高点礁岙山海拔207米,海岸线长57.02公里,岛呈北西--南东走向,岛形狭长似虾体。海岸线曲折,湾岬相间,海湾口门窄,纵深大,呈楔状,是良好的港口锚地。

 

虾峙岛的旅游资源除奇峰、异石、渔港、碧海等自然景观外,还有近200年历史的清凉庵和120多年前为纪念抗击海盗牺牲的8位渔民的义勇捍匪纪念匾等历史文物、遗迹。

 

虾峙岛开发始期已无据可查。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有岙名“虾峙”。清《定海县志》、《定海厅志》载有山名、岙名“虾岐”。清光绪二十六年在岛上设置虾峙区,宣统年间改称灵和乡,至抗战胜利后复称虾峙乡。194910月解放,1953年普陀建县(1987年设区)后划归普陀县管辖。1989年建镇。

 

岛上有行政村16个。2000年有居民6083户,22035人。

 

登步岛

 

登步岛北距沈家门6.8公里,南距桃花岛1.4公里。东西走向,长6.5公里,西部最宽处35公里,东部最窄处0.7公里,是普陀区登步乡政府驻地。陆域面积14.51平方公里,最高点炮台山海拔182.6米,海岸线长23.48公里,海岸线曲折,形成众多的岙口港湾。

 

登步岛的旅游资源有解放登步战争遗址、烈士陵园、奇峰异石、海蚀崖等。

 

岛上有9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2275户,6495人。

 

册子岛

 

册子岛是定海区册子乡政府驻地。东与舟山岛岑港镇相望,岸距2.5公里,西南邻金塘岛,岸距2.3公里。陆域面积14.2平方公里,最高点马王岗海拔275米。海岸线长23.85公里,为不规则形,长轴呈南北走向,长5.5公里,宽2.46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因岛上南岙、北岙两平畈中间隔凤凰山,形似翻开平放的书册,故名册子岛。

 

册子岛附近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调查表明,张网渔获物出现的常见种类有60种左右。册子岛地处灰鳖洋、横水洋间,是定海最大的张网作业水域。

 

岛上有行政村7个。2000年有居民1497户,4029人。

 

普陀山

 

普陀山是著名的佛教胜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普陀山镇政府、舟山市普陀山管理局、普陀山佛教协会驻地。普陀山西距沈家门7.7公里。陆域面积11.85平方公里,最高点佛顶山海拔291.2米。海岸线长31.4公里,岛呈北东-南西走向,海岸线曲折、弯岬相间,海湾多呈马碲状。

 

普陀山海蚀地貌发育,其东北部沿岸及岬角前缘,常见海蚀崖、槽、柱、洞。梵音洞一带海蚀崖高达35米,岛上的潮音洞、梵音洞、观音古洞等均为海蚀洞,洞底有巨砾堆积。

 

普陀山维管植物有900种左右。古树名木多,百年以上大树有1329株,国家保护植物有普陀鹅耳枥、普陀樟、舟山新木姜子、野大豆、寒竹、全缘冬青等,其中普陀鹅耳枥为特有种,目前仅残存1株。此外,滨海植物也十分丰富,种类达近百种,常见的滨海及海岛特有植物有海桐、红山茶、滨柃、柃木、单叶蔓荆、日本珊瑚树、普陀孝顺竹、海萝卜、滨海前胡、芙蓉菊、绢毛飘拂草等。

 

普陀山旅游资源丰富,兼有天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1982年国务院定为全国第一批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佛教文化与碧海金沙、奇峰异石等自然景观相融,古木参天,梵宇隐现,有海天佛国、南海圣院等美称。主要景点有:东岸的梵音洞、仙人井、千步沙、百步沙、朝阳洞、紫竹林、潮音洞、南海观音、观音跳等;西南部有观音洞、二龟听法石、磐陀石、心字石、梅福炼丹井、西天等;南部有短姑牌坊、南天门、妙庄严路、正趣亭、石碑坊、海印池、多宝塔等。清裘琏将普陀山胜景编定为:两洞潮声、千步金沙、华顶云涛、朝阳涌日、磐陀夕照等十二景目。普陀山文物古迹甚多,悦岭庵内建有文物馆,收藏文物千余件,有历代朝廷敕令赐物;印度、柬埔寨等佛教邻近国家传来的释家经籍、圣物;名家题咏普陀山的书画手笔等。杨枝庵内有明代摹初唐阎立本所绘杨枝观音像的勒刻石碑。千步沙北端崖上石屋内壁嵌石刻像5幅,前寺的左前方有1333年建的33米高的多宝塔。潮音洞旁有记明嘉靖年间灭倭石刻。

 

普陀山的开发历史悠久,传说汉代梅福(字子真)来山洞炼丹。唐宋时期即为佛家胜地,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日本僧人慧锷自五台山奉请观音像由明州(宁波)下海回国,在普陀洋面受阻而留下佛像。宋时香火始盛,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辟为佛教净土,普建佛寺,迁居民700多户于外地,全山皆为寺院僧众,并被指定为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此后各朝朝廷多次拨款修建,民国初年,山中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杨枝、大乘、梅福、紫竹林等88庵,大观篷等128座茅篷,修持僧4000余人。19505月普陀山解放,成立普陀山乡政府。1979年对外开放,到1987年,主要寺院和景点均已修复一新,进山游客年超百万。1992年建普陀山镇。

 

岛上有1个居民区,4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2101户,4565人。

 

长白岛

 

长白岛是定海区长白乡政府驻地。南距舟山岛1.75公里,东北与岱山岛隔海相望。据传,明朝汤和为巡视舟山,赴岱山,船过长白岛北部海面,望岛形狭长,山上光白无树,因以长白名岛。岛呈东--西走向,长5.2公里,宽2.2公里,面积11.1平方公里。岛中部山丘绵亘,南部地势平坦,北部多山地,最高点太平岗海拔244.6米。海岸线长22.25公里,周围水深0.312米。

 

岛上有行政村12个。2000年有居民2162户,6302人。

  

小长涂山

 

小长涂山是岱山县长涂镇政府驻地。西隔岱山水道与岱山岛相对,距高亭镇10公里,南北分别为黄大洋与岱衢洋海域。陆域面积10.92平方公里,最高点高鳌山海拔299.6米,海岸线长25.23公里。

 

小长涂山为不规则长方形,呈东西走向,岸线曲折,多湾岙、滩涂。

 

岛上旅游资源有传灯庵、西鹤嘴灯塔及观看“群豚拜江”。传灯庵建于清光绪年间,保存较完好,群众集资修缮后已焕然一新,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庵中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冬定海直隶厅知事郭仲岳所题的传灯庵匾一块。西鹤嘴灯塔,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里人金品三创建,为县内最早民间航标,解放后改建为灯桩。每年中秋节过后,成群的豚拥入岛南北的黄大洋、岱衢洋,在长涂岛沿海回游近一个月时间,当群豚来临时,登上西鹤嘴的天灯山顶,可见群豚不时冒出水面,喷出23米高水柱,蔚为奇观。

 

小长涂岛上宋时已有居民,属昌国县蓬莱乡;清代为定海县(直隶厅)蓬莱乡之长涂庄;民国年间属定海县长涂乡;1949年属州县长涂乡。19505解放,属定海县岱山区长涂乡;19536月,为岱山县长涂区之长东乡、长西乡;1958年属长涂公社;1984年属长涂乡;1986年置长涂镇。2000年有居民4323户,10822人。

  

佛渡岛

 

佛渡岛为普陀区佛渡乡政府驻地。位于六横岛西1.8公里,距沈家门街道32.7公里。陆域面积7.28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83米,海岸线长17.67公里。岛呈长形,北东至南西走向,长1.8公里,宽0.63公里,海岸线曲折,湾岬相间,岬角狭长,岙口多。   

 

佛渡岛的名称来源于民间传说。据传,观音大士在未找到说法地普陀山之前曾在此岛停留过渡。元大德《昌国州图志》称佛渡岛为渤涂,康熙和民国《定海县志》称佛肚山。解放前佛渡岛为上庄乡的一部分。194910月成立佛渡乡人民政府,19589月为六横公社佛渡管理区,1961年为佛渡公社,19844月改为佛渡乡,隶属普陀区。岛上有7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825户,2871人。

 

长峙岛

 

长峙岛曾是定海区长峙乡政府驻地。位于定海城区东南7.3公里处,与舟山岛岸距350米,南与岙山岸距600米。陆域面积6.3平方公里,最高点为岛西扇子岗,海拔104.7米,海岸线长13.82公里,岛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部有一山,形狭长,与舟山岛一水之隔,形成对峙,称长峙山,长峙也因此得名。

 

据史为记载,长峙岛有人居住历史约有300余年,长峙岛原属盘峙乡,由长峙、盘峙、大猫3个自然区域组成。

 

19543月盘峙乡划分为长峙、岙、盘峙、大猫4个乡,1956年长峙、2个乡合并,建立长峙乡,后改长峙公社,19846月复建为长峙乡。长峙乡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1985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20017月长峙乡撤销,并入临城街道。全岛有行政村6个,2000年有居民1348户,4419人。

  

大鱼山

 

大鱼山为火山列岛主岛,曾是岱山县渔山乡政府驻地。东距高亭镇24公里。陆域面积6.25平方公里,最高点大岗山海拔152.6米,海岸线长26.34公里,岸线曲折,沿岸多小型湾岙与岬角。大鱼山形状狭长,南北走向,形似鱼,故名。

 

大鱼山在清代和民国期间属定海县。1949年,为洲县鱼龙乡。1950年解放,属定海县岱山区;195311月岛设渔山区,辖宫山、大西两个乡,属岱山县;19565月,为渔山乡;195810月为东沙公社渔山管理区,属舟山县;19606月,属岱山公社;196110月建立渔山公社;19626月,复属岱山县;1984年改建为渔山乡,20017月并入高亭镇。岛上有行政村4个。2000年有居民1035户,2921人。

  

大猫岛

 

大猫岛曾是定海区大猫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定海城区西南9.8公里处,西南与宁波市北仑区的大榭岛相距3.85公里。陆域面积6.18平方公里,最高点乌石岩海拔33米,海岸线长14.45公里。

 

岛呈南北走向,长3.85公里,宽1.5公里,因形似卧猫,故名大猫。民间传说:古代有一神人,想把舟山岛拉向大陆,被人识破未成,为防远漂,在旁抛下两门锚,一为大锚,一为小锚

“锚”“猫”同音,大猫山及附近小猫山由此得名。另外,大猫山南端山嘴为猫嘴,在山嘴外布有急流漩涡,渔船经此,常发生翻船事故,被人联想为猫想吃鱼。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荞头、梨头、花生是大猫特产。

 

大猫岛民国时期属盘峙乡。19543月建立大猫乡,2001年撤乡,并入环南街道。全岛有行政村3个,2000年末,有居民603户,1754人,居民一部迁定海域区。

  

枸杞岛

 

枸杞岛为嵊泗县枸杞乡政府驻地。位于马鞍列岛南部,东与嵊山岛相望,岸距约6500米,陆域面积5.92平方公里,岛屿呈北东--南西走向,形如字,近似铁锚。海岸线曲折,总长22.51公里。岛屿以低丘陵为主,平地较少,岙多且散。最高点小西天海拔199.3米。

 

枸杞岛海域是嵊山渔场的一部分,水深质清,潮流畅通,鱼、虾、蟹类资源丰富,种类在200余种。岛周围浅海养殖条件优越,已养殖品种有贻贝、紫菜、扇贝、鲍鱼等。乌贼、海蜒、贻贝、紫菜为该岛传统特产,尤以海蜒、贻贝最负盛名。

 

旅游资源有自然及人文景点9处。岛东南五里有一块高9米、宽7.3米的巨石,上镌山海奇观四个大字,每字约2平方米,为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春都督侯继高来岛督汛时所刻,为县、市重点保护文物。三大王、田岙两处沙滩,环境优美、碧水金沙白浪,色彩绚丽,可辟为海滨浴场。岛上石景也颇奇美动人,有蛟龙出水、虎石、南部绝壁等。

 

据光绪《定海厅志》载,枸杞岛元时即为蓬莱乡六十九岙之一,岛名“干斜”,后因岛上部分谷地盛产药材枸杞,故名。1934年建乡。195077日解放,同年11月建枸杞乡人民政府。全岛共8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3004户,9067人。

  

岙山

 

岙山隶属于定海区临城街道。位于定海城区东南7.9公里处,北与长峙岛相望。陆域面积5.1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15公里,最高点峙头山海拔128.3米。

 

岛呈东西走向,长3.3公里,宽1.23公里,陆域面积4.09平方公里,形似一只口朝南的畚箕。据传,从前乘船给各岛取名者,自知大、小山颠倒命名,心中懊悔。当船至岙山时,就称该岛为"懊山",以示悔悟。土地改革时,根据山形将"懊山"改为"岙山",沿用至今。

 

岙山有良好的深水岸线资源,可利用岸线2.2公里。分布于南岸外长礁至妙山,岸滩稳定,前沿水深20米以上中外合资舟山兴中石油转运有限公司在外长礁岸段兴建25万吨级油码头和储油罐。

 

岙山岛民国时属盘峙乡,20世纪50年代置岙山乡,后并入长峙乡,20007月并入临城街道。

 

岛上有3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810户,2541人。

 

大黄龙岛

 

大黄龙岛为嵊泗县黄龙乡政府驻地。因山势雄伟,土呈黄色,远望似黄龙蟠海而得名。岛位于泗礁山的东南侧,岸距4.5公里。岛上岗峦绵延,平地狭小,有山13座,主要有大岙岗顶、太平岗、石屋岗顶、帽顶山等。大黄龙岛形如梧桐叶,东西长3.88公里,南北1.5公里,陆域面积5.12平方公里,海岸曲折,湾岙环布,东嘴头、南港、大岙、北岙、峙岙等岙口均可供渔船锚泊。大岙沿岸地带有一片沙滩,其余均为陡岸。海岸线总长21.14公里,最高点石屋岗顶海拔223.5米。石景有元宝石、纶巾石(又名孔明冠)、荷花石、喜鹊石、猴子石、心字石等等。县级文物有明万历时"瀚海风情"石刻,清光绪时"东海云龙"石刻和"勒石永遵碑",碑的正文刻字750个,记载清同治时黄龙渔业生产等状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大黄龙岛开发较早。宋元时就有人在此聚居渔作,有深水山、元宝山、石刀山、黄陇山等多个古名。明以前属昌国县(州),清初属定海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浙江、江南两省会勘海界,将南半部划属浙江省定海县,北半部划归江南崇明县,时并为江浙会哨之处。光绪末期起南北分治。1934年南港区设黄龙乡,属定海县第六(岱山)区;北港区与下五岙(今五龙乡)合建五龙乡,属崇明县第五区。195078日解放。1951年北港区并入黄龙乡,结束了一岛分属两省的历史。

 

2000年有居民3061户,10174人。

  

嵊山

 

嵊山岛为嵊山镇政府驻地,是马鞍列岛的政治、经济中心。位于嵊泗县境的东部,距县城菜园镇33.3公里。陆域面积4.22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9.26公里。岛呈北西--南东走向,地势东高而西南低,呈不规则"7"字形态,最高点陈钱山海拔213.5米。

 

嵊山是嵊山渔场的中心基地。嵊山渔场曾是全国最大的渔场之一,有天然鱼库之称。嵊山海域为嵊山渔场的主体区域,盛产带鱼、乌贼、鲳鱼、虾、梭子蟹、鳗鱼、大黄鱼、石斑鱼等。

 

嵊山是嵊泗列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面积2.2平方公里,有自然及人文景点7处。其中,鳗嘴头东崖最为著名,礁石造型奇特,惊涛骇浪,险峰耸立,连绵数里,蔚为壮观。

 

嵊山旧名"尽山",意"诸岛至尽也,而曰尽山"。也有叫"陈钱山"的。清光绪时,已形成渔港集镇。光绪《江苏沿海图说》载"陈钱山、二百户、渔时约千户。船只七八十号,客渔船千号"。渔汛时节,开行设店颇多,市场十分繁荣,1934年建镇,1949年为国民党嵊泗县政府和江苏省政府驻地。195078日解放,同年11月建嵊山镇人民政府。

 

岛上现有行政村9个。2000年有居民3287户,9835人。

  

大洋山

 

大洋山为崎岖列岛的主岛,是嵊泗县洋山镇政府驻地,与小洋山隔海相望,东北距县城菜园镇39.6公里,西北距上海市南汇县芦潮港35公里。岛屿呈螺旋桨状,东西走向,长4公里,南端宽1.3公里北部宽200300米,陆域面积4.1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6.7公里,岛屿四周为山,中间谷地较开阔,最高点大山海拔204米。其得名于小洋山。

 

大洋山为嵊泗列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以奇岩怪石、摩崖石刻见长。大洋山有花岗岩叠垒而成的缝隙洞,称道天洞,其上可达山巅,下可入大海,甚为奇特;小梅山有"海若波恬"等石刻;另有清代天后宫,为县级文物。

 

大洋山开发早期的居民多从宁波、金塘、岱山等地移入,以捕鱼为主。大洋山历史上为江浙门户,海防要地。南宋绍兴年间,朝廷在大洋山置三姑都巡检寨。宋宝庆《四明志》载:"三姑都巡检,治在三姑山,县西北八百里。"明清两代为江浙水师会哨之处。1934年建大洋乡,1949年前一直属定海县,19496月至19505月属州县,195112月划归嵊泗县,19624月至19646月曾归属大衢县,后复归嵊泗,198412月改为建制镇。2001年,与小洋乡、滩浒乡合并建洋山镇。岛上有18个自然村,4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2948户,9039人。

  

盘峙岛

 

盘峙岛曾是定海区盘峙乡政府驻地。又名大盘峙,位于定海城区西南面,北与舟山岛最近点距离1.1公里。陆域面积3.78平方公里,最高点为北部大盘山,海拔159米。海岸线长9.99公里,岛呈南北向,长3公里,宽1.2公里。全岛丘陵环抱,东北部低平,形状如盘,故名盘峙。

 

民国时与长峙、大猫等岛合建盘峙乡。195110月,与附近小盘峙等岛置盘峙乡,属临城区管辖,以后曾设盘峙区、盘峙公社等,19846月复建盘峙乡,20017月并入环南街道。全岛有行政村3个,2000年有居民725户,2062人。

 

花鸟山

 

花鸟山为花鸟乡政府驻地。位于嵊泗县东北端,马鞍列岛北部,是舟山群岛最北的一个岛屿。东南与壁下岛相望,西南邻东绿华岛,距县城菜园镇25.9公里。东西长3.7公里,宽0.96公里,陆域面积3.59平方公里,海岸线曲折,总长16.81公里。岛上峰峦起伏,最高点为中部的前坑顶,海拔236.9米,顶部光秃,视野开阔,能鸟瞰本岛大部和附近海域,也是列岛的最高峰。

 

境内山秀水清,景致动人,具有海瀚、礁美、滩佳、石奇、洞幽、崖险等特点,有各种人文及自然景点9处,其中以国际灯塔、雾露峰、南湾秀色最为著名。位于岛西北的花鸟灯塔建于1870年,是远东第一大灯塔,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雾露峰,四季迷雾缭绕,顶上原有迷雾洞,上向天际,下通大海,山墩旁有1猿洞,据传,昔日猿猴甚多。

 

花鸟山因岛形如飞鸟展翅、山上花草丛生得名。1934年,与绿华岛合建花洛乡。1950710日解放。同年11月设置花鸟乡,属嵊泗县。19563月复并入花洛乡。19569月又设置花鸟乡。

 

花鸟山有7个自然村,分3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846户,2431人。

  

大鹏山

 

大鹏山隶属于定海区金塘镇。位于金塘岛西北,距沥港约350米。陆域面积3.5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8公里,最高点为中部大平山,海拔161米。岛呈北西--南东走向,长3.37公里,宽1.01公里。据传,该岛因山峰平缓,群众早期称"太平山",后以山形似大鹏展翅,改名"大鹏山"。岛中部最高,南、西、北三面均有海涂,南侧海涂面积较大。岛上有1个行政村,5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632户,1397人。

  

小干岛

 

小干岛隶属于普陀区沈家门街道。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1.2公里,陆域面积3.2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62公里,最高点大岗顶,海拔87.2米。

 

小干岛原为小干大山和小干小山两块,20世纪60年代筑堤围塘连城一岛。元大德《昌国州图志》、清康熙《定海县志》、民国《定海县志》均称小干山。现岛上居民大部分从事盐业生产,有2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293户,1057人。

  

官山

 

官山(岛)隶属岱山县高亭镇,位于岱山与秀山两岛之间,北距高亭镇2.5公里。呈东西走向,最长2.1公里,最宽1.8公里,陆域面积3.1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09公里,最高点炮台山海拔190.2米。该岛岛形如龟,原称龟山。因龟字太俗,取该岛与高亭隔江相望,取名观山,后又写作官山。1993年,国家科委确定在该岛南侧的龟山航门开展10千瓦潮流发电科研项目。这是国内首次潮流能开发的试验,课题由哈尔滨工程学院和岱山科委联合承担,哈尔滨工程学院负责技术工程。

 

清时岛上已有人定居。20世纪50年代曾置官山乡。2000年有居民588户,1356人。

  

东岛

 

东岛曾是定海区盘峙乡、长峙乡的共有岛,但长峙乡无人居住,2001年并入环南街道。位于定海城东南 5.2公里处,东南隔松山与岙山相对,北与舟山岛岸距1.1公里。陆域面积3.0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7.73公里,最高点中部小坑岗顶海拔209米。岛呈南北走向,长2.4公里,宽1.23公里。该岛原名""(详见西岛)。有些地图上的大、小山名称是后人根据面积大小命名,与当地习称相反。为避免混淆,19856月以方位更名为""

 

岛上有1个行政村,3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76户,239人。

  

鲁家峙

 

鲁家峙隶属于普陀区沈家门街道。旧志书上有卢家屿、鲁家屿之名,与沈家门市区隔港相望。岛形略呈长方形,东北-西南走向,东高西低,长2.5公里,宽1.5公里,陆域面积3.0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7.87公里,最高点镬肚脐山海拔85.1米。

 

鲁家峙为沈家门镇区的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渔、工、农、商综合经营,各行业均衡发展。现岛上有2个居委会、1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2638户,7366人。

  

东福山

 

隶属普陀区东极镇,又名东霍山。在沈家门镇东北49.8公里处,东北濒东海,西北近青浜岛。略呈菱形,东南-西北走向,长2.8公里,宽1.7公里,陆域面积2.95平方公里,全为丘陵。海岸线长9.26公里,最高点上庵基山海拔324.3米。岛上自然景观优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东福山为东海前哨。曾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单独置乡,余均属东极乡(公社)。现有大岙1个行政村,2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252户,1067人。

 

鼠浪湖岛

 

隶属岱山县衢山镇。位于衢山岛东,相距约2公里。呈不规则多边形,西北-东南走向,长3公里,宽0.71.7公里,陆域面积2.8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6.03公里,最高点坟基斗岗海拔166.8米。岛形略呈半圆,两边有山咀延伸似黄鼬(俗名黄鼠狼)。岛的正面,岙内水深浪小,平静似湖,故名鼠狼湖。

 

清时岛上已有人定居。民国年间岛属衢山乍门乡。1953年、1962年、1984年岛上曾先后建鼠浪乡(公社)。现设3个行政村,辖6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760户,2209人。

  

庙子湖岛

 

位于中街山列岛的中部,是普陀区东极镇人民政府驻地,距沈家门镇45.7公里。陆域面积2.64平方公里,最高点炮台岗海拔136.5米,海岸线长11.73公里,岛呈东南-西北走向,长3.6公里,宽1.5公里,海岸线曲折,多湾岙,湾岬相间,岬角狭长。

 

庙子湖岛四周海水清澈,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发展水产养殖的良好海域,庙子湖海域是舟山渔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街山渔场的中心所在。调查表明,有经济鱼类近200种、虾类经济种35种、蟹类经济种近35种、海洋贝类经济种25种、藻类经济种30种。

 

旅游资源有奇峰异石、观海垂钓、捕鱼尝鲜、海滩拾贝等。庙子湖岛的渔民画以层次分明、海洋气息和渔腥风味浓郁而著称。山清水秀的庙子湖岛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丹青之士来岛创作。

 

庙子湖岛相传在清朝前期已有居民。清中期海寇蔡牵等扰海后,人迹不至。海寇平后,又有渔民上岛从事渔业生产。相传当时福建渔民最先来此岛,见岛上有一小庙,庙下有一水池。福建渔民称庙为"庙子",称水池为"",故名岛为庙子湖。1934年成立东极乡,以庙子湖为驻地。19356月改为庙子湖乡,后与青浜、黄兴乡合并为东极乡。19531113日,庙子湖解放,成立东极乡人民政府。1954年为东极区公所驻地,庙子湖复为乡。195810月为东极公社庙子湖大队,1962年改为庙子湖公社。1984年复为庙子湖乡。1992年设东极镇。

 

岛上现有3个行政村,5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992户,3113人。

  

黄泽山

 

隶属岱山县衢山镇。位于衢山岛北约8.4公里处。东西长2.6公里,南北最宽处2.1公里,最窄处250米,陆域面积2.5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74公里,最高点海拔164.1米。因该岛形似倒置的""字。岛西部岩上有天然裂缝成""字形,故曾名"五石山"。据传,清朝中期,曾居住黄姓人家,从此改名黄泽山。

 

清时黄泽山已有人定居,光绪年间岛属蓬莱乡衢山庄;民国年间,先后属定海县、洲县的岛斗乡。解放后,除19541958年设黄泽乡外,除均属岛斗乡、岛斗公社。现设2个行政村,辖5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462户,1220人。

  

大西寨

 

隶岱山县长涂镇。位大长涂与与小鱼山之间,陆地面积2.52平方公里,岸线长11.55公里。岸线多削壁巉岩,无可泊港湾。解放前大长涂等岛居民至该岛垦荒、砍柴。20世纪50年代曾移民上岛开荒,上建住房数十间,1995年时仍有居民25人。

  

黄兴岛

 

隶属于普陀区东极镇。黄兴岛曾名黄星岛,位于沈家门镇东北42.9公里处,东近庙子湖岛。呈长形,南北走向,长3.4公里,宽1.45公里,陆域面积2.44平方公里,均为丘陵。海岸线长11.6公里,均为基岸。最高点为北部平岗山,海拔207.1米。因岛表层大部为黄土,从东南海面远望一片黄色。据当地群众传说,最早来此定居的黄姓祖先盼望岛上子孙后代兴旺发达,故名。

 

黄兴岛在清朝康熙年间已有人居住,从事开荒种植和海上捕鱼活动,历史上除19541960年、19631992年设黄兴乡外,余皆属东极乡(公社)管辖。有4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705户,2322人。

  

摘箬山

 

摘箬山原隶属于定海区盘峙乡,20017月并入环南街道。位于定海城区南8公里,东北与东岛相望,西北距刺山500米,北为小摘箬山,南临螺头水道。岛呈南北走向,长2.26公里,宽1.01公里,陆域面积2.3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7.27公里,最高点大山海拔215米。

 

岛上有1个行政村,3个自然村。1998年有居民131户,340人。

 

蚂蚁岛

 

蚂蚁岛为普陀区蚂蚁岛乡政府驻地。北距沈家门镇8.5 公里,南隔清滋门水道距桃花岛1.7公里,最高点大平岗海拔157.3米,海岸线长7.82公里。蚂蚁岛略呈长方形,形如蚂蚁,故名。东西走向,西部稍宽,长2公里,宽西部1.4公里,东部1.1公里,陆域面积2.22平方公里,海岸线曲折,湾岬相间,岙口多,海湾多呈马蹄状,是渔船的良好避风锚地。居民以渔为主,20世纪50年代,是勤俭办社的先进单位。曾获国务院奖励。岛上有5个行政村,2000年末,有居民1203户,4485人。

  

大山

 

大山(岛)隶属岱山县高亭镇。位于高亭镇西南6.9公里处。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8公里,宽0.95公里,陆域面积1.9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7.92公里,最高点海拔103.7米。

 

大山已有200余年开发历史。民国时称"大梭山",因岛形似蛟龙得名。属定海县兰秀乡(今岱山县秀山乡)。解放后,岛名改称"大蛟山",先后属秀山乡、秀山公社。1961年起,属高亭公社、高亭镇至今。岛上设1个行政村,辖1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242户,605人。

  

小衢山

 

小衢山隶属岱山县衢山镇。位于衢山岛北约4.2公里。呈多边形,略似青蛙,陆域面积1.8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77公里,最高点海拔203.8米。

 

小衢山于光绪年间属蓬莱乡衢山庄;民国年间先后属定海县、洲县之岛斗乡。解放后,除19541958年间置小衢乡外,余皆属岛斗乡或岛斗公社,20017月并入衢山镇。岛上设2个行政村,辖3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521户,1601人。

  

西峰岛

 

隶属普陀区朱家尖镇。位朱家尖西南400米。西北-东南走向,岛形象一条向东南游的金鱼,长2.24公里,宽约580米,最窄处200米,陆域面积1.78平方公里,全为丘陵。海岸线长9.98公里,最高点梅花山海拔187.7米。因该岛与朱家尖近在咫只,主峰较高,似朱家尖大岛西侧高峰,故名西峰岛。西峰岛原有1个行政村,后因交通不便、用水困难等原因,居民已迁至朱家尖岛。

  

小洋山

 

小洋山为崎岖列岛第二大岛,曾是小洋乡政府所在地。北距大陆(上海芦潮港)30公里,东距嵊泗县城菜园镇39.2公里。岛呈""字形,南北走向,两头宽大高耸,中部狭小低平。长约2.5公里,宽700米,陆域面积1.76平方公里,其中丘陵面积1.71平方公里。岛上群峰起伏,山势陡峭,平地甚少,多裸岩,最高点为南部大观音山,海拔141.7米。海岸线长14.21公里。

 

小洋山与大洋山同称"海蜇之乡",历史上曾盛产大黄鱼,是传统的张网作业地区。

 

岛上旅游资源丰富,是嵊泗列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景区之一,有人文及自然景点多处。岛上千岩竞秀,奇石有"石龙""双龙抢珠""姐妹石""石箱子""擂鼓石"等。文物古迹有千年乌龟潭、观音阁遗址、"勘定尽界碑"。此处尚有石刻9处,其中小观音山上有8处,"海阔天空""鲲鹏化处""倚剑"3方石刻被列为县级文物。"倚剑"每字径近一丈,为舟山群岛迄今发现的最大古石刻。惜历史悠久、气势恢宏的洋山庙和清康熙二十九年所立的"江浙沿海分界碑"今已不存。潮景惊心动魄的高泥湾沙滩已辟为海滨浴场。

 

小洋山原名小羊山,因岛上多羊而名。小洋山开发较早,唐代已有居民,已毁的羊山大帝殿建于唐贞观四年。明、清时与大洋山同为江浙屏障、海防要地。明嘉靖时有官兵戍守防倭;清顺治年间郑成功、张煌言北上伐清曾会泊于该岛;乾隆、嘉庆年间水师屡战闽盗蔡牵于此。1934年建小洋乡。195077日解放,同年11月建小洋乡人民政府。1958年改为小洋生产大队。1962年与大洋、滩浒、徐公合建洋山人民公社,划属大衢县。19646月复归嵊泗县。1966年拆洋山公社,小洋山改建人民公社。1984年复置小洋乡。2001年与大洋镇、滩浒乡合并为洋山镇。

 

2000年有居民1304户,3423人,辖3个行政村,有6个自然村。

 

梁横山

 

梁横山隶属于普陀区展茅镇。位于螺门北,岸距1.3公里。西南-东北走向,长2.6公里,宽1.2公里,陆域面积1.7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15公里。该岛形似梁木横置海中,故名"梁横山"。岛上居民的祖先来自舟山岛、宁波、温州等地。现有大岙、小岙两行政村,村民以海洋捕捞为主业。20世纪50年代曾置梁横乡,余先后属螺门乡、展茅乡(镇)。2000年有居民527户,1624人。

  

金鸡山

 

金鸡山曾是嵊泗县金平乡政府驻地。西南与泗礁山相邻,中为剑门水道。陆域面积1.7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82公里。金鸡山呈不规则方形,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以低丘地貌为主,平地仅金鸡岙谷地较为开阔,最高点为牛背脊山,海拔132.5米。附近海域水产资源丰富,主要产海蜇、鲳鱼、带鱼、乌贼、虾、蟹等。曾是浙江省海蜇出口定点地区。岛上旅游资源景点有四五处,其中坐落在金鸡岙的天后宫,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现尚存前殿,是嵊泗县仅存的古建筑,1985年列为市级保护文物。

 

金鸡山因岛东有形似鸡形的小金鸡岛而得名。1943年建金平乡。195077日解放后仍置乡,2001年并入菜园镇。2000年有居民1326户,3641人。

  

里钓山

 

里钓山隶属于定海区岑港镇。位于舟山岛与册子岛中间,东与舟山岛岑港镇隔海相望,岸距150米。据传,古时一年四季有人在此岛及附近岛屿钓鱼,临时搭棚居住,遂称钓山,又因近距岑港镇,故名"里钓山"。岛呈南北走向,长1.98公里,宽0.77公里,陆域面积1.65平方公里,视下岛形似葫芦,"葫芦"颈部为最高,曾为军事要地,设有炮台,称炮台山,海拔114.8米。岛上有钓山、里钓山2个行政村。岛上石质优异,开采石板、块石和各类建筑石料历史悠久。2000年末,有居民330户,936人。

  

湖泥山

 

湖泥山曾是普陀区湖泥乡政府驻地。位于桃花岛西南,距沈家门镇20公里,岛呈狭长形,东西走向,长2.7公里,东部最宽处1.1公里,西部最窄处100米,陆域面积1.51平方公里。最高点东湾岗海拔88米,海岸线长7.78公里。相传,早年该岛周围多糊泥滩涂,由谐音成湖泥。

 

湖泥山原为六横上庄乡的一部分,195311月与东白莲山、西白莲山合并建立湖泥乡,湖泥山为乡政府驻地。1958年为虾峙公社湖泥大队,196110月为湖泥公社,1984年为复为湖泥乡。20016月并入虾峙镇。岛上有1个行政村,5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486户,1700人。

  

白沙山

 

白沙山是普陀区白沙乡政府驻地。位于朱家尖岛东2.3公里处,距沈家门镇14.2公里。陆域面积1.4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04公里,岛呈不规则长形,南北走向,如叶柄相连的两片枫叶,海岸线曲折,湾岬相间,岬角狭长,多海湾。岛山上有较多的奇峰异石,滩岸多鹅卵石和沙砾,在阳光下一片白色,故名白沙山。

 

白沙山岛解放前为朱家尖乡的一部分。195011月成立白沙乡人民政府,19589月划归朱家尖人民公社,设白沙管理区,196212月从朱家尖公社划出与柴山合建白沙公社,19839月复为白沙乡。岛上有白沙和小沙头两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460户,1808人。

  

青浜岛

 

隶属普陀区东极镇。在沈家门镇东北47.5公里处,西近庙子湖岛。略呈长形,南北走向,长2.45公里,宽0.8公里,陆域面积1.4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5公里,最高点黄胖老山海拔131.6米。该岛草青花盛,春夏季一片葱绿,且四周海域海水靛青,当地人又称海边为浜,故名青浜岛。在清朝时已有人居住,从事海上捕鱼和开荒种植活动。20世纪5080年代曾置青浜乡。现有青南、青东、青岙、沙湾4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1169户,3736人,大部分居民从事渔业生产。

  

西绿华岛

 

西绿华岛曾为嵊泗县绿华乡政府所在地,位于马鞍列岛西北隅,西南距嵊泗县城19.6公里,东北与花鸟山相近,似弯钩形镰刀,东西走向,东部宽而略高,西部低而狭小,长2.9公里,宽0.45公里,面积1.39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1.29公里,岛上多低缓的岗峦,最高点为东部石人冲岗墩,海拔104.9米,岗顶有一块巨石,形如弥陀佛,盘坐其上。岛屿四周礁石、洞穴众多,饵料丰富,是石斑鱼等岛礁性鱼类定栖的良好场所,附近海域开阔,潮流畅通,水质澄清,为嵊山渔场的组成部分。

 

绿华岛北邻上海港口外国际航道,又有天然深水锚地,1974年国家计委批准将绿华岛南锚地辟为外轮减载锚地,供20万吨以下中外货轮锚泊、避风、减载;上海港务局的"双峰号"海轮减载船在此进行过驳减载作业已20余年,并在岛上建有130米高的国际导航台。绿华岛南端有10米水深岸线3.5公里,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岛上的旅游景点主要有港务灯塔、东海第一桥等。

 

据传,东西绿华岛早期广植西湖垂柳,称"海上花园",故有"绿华"之称,西绿华岛在东绿华岛的西,所以称为"西绿华岛"。另有一种说法是,绿花在马鞍列岛众花山之中,从南至北为第六块,故称六花山,旧志有六华山、六花山的记载。宋乾道《四明图经》写作落华山。因六、落、绿三字的方言相同而出现的多种名称。西绿华岛南宋时已有人居住。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有络华。清康熙时,宁波等地渔民来些捕乌贼、采紫菜、贻贝。清乾隆以后渔民逐渐定居,今村民祖籍多为宁波、岱山。1934年与今花鸟乡合建花洛乡,1950710解放。同年11月和东绿华岛人设洛华乡。195312月设洛西乡,19563月,东西绿华岛与花鸟岛合建花洛乡,后又恢复洛华乡。1985年定名为绿华乡至今。设3个行政村,分住于5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519户,1553人。

 

东白莲山

 

隶属普陀区虾峙镇,位于虾峙岛西北,距桃花岛西3.1公里,岛呈长形,东南-西北走向,长2.02公里,宽1.2公里,陆域面积1.3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92公里,最高点东白莲山海拔104米。据传最早来该岛居住的是周氏家族,为纪念喜爱种莲的祖先,以白莲作为岛名。该岛在东,故名。东白莲山现有1个行政村,2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96户,360人。

  

徐公岛

  

隶属嵊泗县马关镇。在县城西南18.4平方公里处,距大陆最近点44.5公里。岛呈""形,整体呈北东-南西走向。陆域面积1.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2公里。最高点大旗岗顶海拔151.1米。

 

该岛原为住人岛。1990年前后,因生活诸多不便而迁移至泗礁山马关居住。现岛上仅有数人临时居住。

  

壁下山

 

壁下山为嵊泗县壁下乡政府驻地。位于马鞍列岛中部偏东,东南近嵊山和枸杞岛,西北与花鸟山隔海相望,西南距县城32.5公里,距大陆最近点84公里。陆域面积1.18平方公里,岛呈"T"形,北西--南东走向,南北两端距离2.5公里,西北部高而宽,东南部低而狭。岛屿岸线曲折,多小湾岙,沿岸大多为陡峭岩壁。岛上岩石嶙峋,峰峦挺拔,北部安基山为最高点,海拔161.2米。

 

壁下山原为壁下山和野猫洞两岛。中间有一狭窄水道,涨潮能通过5吨以下小船。为沟通两岛,原架有木桥1座,1964年建成钢筋混凝土桥。1975年,填海筑堤,堵塞水道,使两岛连成一体。

 

因岛北、西部山崖陡峭如壁,壁下为渔作业地,渔民先以"壁下"称其渔作之地,后又以壁下为岛名。据宋开庆《四明续志》载,南宋时壁下尚无人居住,康熙年间,有浙江沿海渔民来该岛附近渔作,清乾隆时已有人定居。村民祖籍为温州、宁波、岱山,以温州人居多。1950710日解放,属嵊山镇,1954年置壁下乡,1958年置壁下人民公社,19847月复置壁下乡,2001年并入嵊山镇。

 

岛上现有安基、壁下两个行政(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188人,520户。

  

东绿华岛

 

位于马鞍列岛西北部,西与西绿华岛紧邻,相邻100米,已有桥相通;北与掰开岛近邻,落潮后相连。陆域面积1.15平方公里,岸线曲折,总长7.75公里,全岛北高南低,最高点为岛中部偏北的老山会岗墩,海拔144米。据传,早年东、西绿华岛居民重视绿化,广植草木异于它岛,该岛在东,故名。旧图上标名东洛华。

 

清光绪时,东绿华岛有居民四五十户,船只二三十只。1954年置绿东乡。1956年与绿西合并为绿华乡。岛上设1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194户,635人。

  

凉潭岛

 

隶属普陀区六横镇,位于元山岛西北。东南距元山岛410米,东西走向,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0.7公里,陆域面积1.1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7.44公里,最高点峙家岩海拔84米。

 

凉潭岛原为大小凉潭两岛,1974年通过筑堤围垦使两岛相连,岛名也称"两段"。大的称大两段,小的称小两段。"两段""凉潭"谐音,写成大小两段。岛上有1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178户,650人。

  

富翅岛

 

富翅岛隶属定海区岑港镇。位于舟山岛与册子岛之间,西临桃夭门,东濒响叫门,南靠富翅门,东北为孤茨门,居水道要冲,与舟山岛最近岸距500米,陆域面积1.0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01公里。岛呈北西-南东走向,长1.57公里,宽720米。岛上从东南向西北依次有面前山、后门山和桃夭门山,以面前山为最高,海拔87米,后门山西南山麓现有两条塘堤。从册子岛南部望富翅岛,形似蝙蝠。据传,200多年前未围涂,每当涨潮时,岛上3座山均被海水隔开,如蝙蝠的双翅与身躯分离,变成孤翅,称之孤翅岛。解放前夕,岛民为向往富裕生活,弃用"孤翅"改称"富翅",沿用至今。

 

富翅岛是舟山半岛工程西线必经岛屿。岛上有1个行政村,5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224户,602人。

  

马迹山

 

隶属嵊泗县马关镇。位于泗礁山西南侧。岛呈""字形,陆域面积1.0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00公里,最高点海拔113.1米。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在西南端,岛东北面多岙口泥滩,西北侧为泥底,宜锚泊。西南和东南岛体两相对峙,形成一马蹄印形港湾,外沿为深水岸线。可利用海岸线长度2.5公里,前沿水深20米以上,最大水深达65米,10米等深线距岸200米,20米等深线距岸300500米。港池水域宽阔,外航道水深大于22米,已建有30万吨级矿砂中转码头。马迹岛也与泗礁岛筑塘、桥相连。抗战时期,马迹山曾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建有多座炮台。马迹山上设1个行政村,1996年有居民158户,433人。现居民都迁入泗礁岛马关。

 

外钓山

 

外钓山隶属定海区岑港镇,位于岑港南口西侧,西与册子岛相望。东南为老塘山港,岛处里钓山、中钓山外,故称"外钓山"。陆域面积0.9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54公里,最高点海拔104.2米。地貌以低丘为主,岛呈南北走向,长1.55公里,宽310米,岛南部较高,最高点104.2米,西北部有大片海涂,部分已于1977年围建为盐场。

 

岛上有1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16户,68人。

  

葫芦岛

 

葫芦岛曾是普陀区葫芦乡政府驻地。形狭长,南北长2.2公里,东西宽510米,中部最窄处仅100米,位于沈家门镇东北约15公里处,西距普陀山1.4公里,陆域面积0.93平方公里,最高点北岗敦海拔87.5米,海岸线长8.18公里,岛呈北西-南东走向,形似葫芦。海岸线曲折,湾岬相间,岬角多呈圆形,海湾口门宽,纵深幅度不大。

 

葫芦岛的开发大约有180年的历史,岛上居民的祖先来自台州、宁波、镇海、舟山岛等地,从事渔业生产。1934年成立葫芦乡,19505月葫芦岛解放,19534月成立葫芦乡人民政府。2001年并入东港街道。

岛上有宫沿行政村1个,黄沙、沙埕、宫沿、老佃厂4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948户,2551人。

  

柴山

 

隶属普陀区白沙乡。位于沈家门镇东14.4公里,南距白沙山750米,两岛之间水域为白沙港。略呈圆形,1.3公里,宽1.2公里,南部最窄处750米,陆域面积0.8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81公里,最高点柴山海拔162.5米。

 

该岛开发已有近200年历史。未开发前岛上多木柴,朱家尖、白沙的居民常来岛上砍柴,故称"柴山"。居民祖先来自温州、宁波、舟山等地,民国时隶朱家尖乡,1954年曾置白沙乡。有港里1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322户,1295人。

  

松山

 

松山原隶属于定海区长峙乡,20017月并入临城街道。位于定海城区东南6.3公里处,介于长峙、岙山、东三岛之间。岛呈东西走向,长1.71公里,宽0.54公里。陆域面积0.8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03公里,最高点为岛西松山,海拔 84米。据传,前人错把面积小的岛取名大山后,欲把此山送给大,使它名副其实,故名"送山"""""谐音,后改为松山。

 

岛上有1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29户,84人。

  

对港山

 

隶属岱山县高亭镇。又称蛤山,在高亭镇东南侧,距山外码头约450米。陆域面积0.8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69公里。最高点海拔43.1米。长年有岱山水产公司职工居住,有仙洲桥通高亭镇。

  

西蟹峙

 

西蟹峙曾隶属定海区盘峙乡,20017月随盘峙并入环南街道。位于盘峙岛西约1.55公里,南与大猫岛相望。岛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600米,陆域面积0.8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59公里。全岛以西部大山为最高,海拔93米,向东南和东北伸出两条小山嘴。岛形似蟹钳,与岛东9公里处一山形相似的东蟹峙相对称,钳与峙谐音,故称西蟹峙。

 

岛上有1个行政村,3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119户,361人。

  

悬鹁鸪山

 

隶属普陀区桃花镇。曾名大圆鹁鸪。位于桃花岛东北650米。东南西北走向,呈长方形,长1.92公里,宽520米,陆域面积0.76平方公里,形如悬在海上的鹁鸪,故名。海岸线长5.64公里,最高点山头登,海拔139.6米。

 

悬勃鸪山岛上一度有较多的居民,近年来,绝大部分居民已迁移至桃花岛居住。

  

江南山

 

隶属岱山县高亭镇。位于高亭镇东南3.5公里,居蒲门港南侧。故称港南山,因方言""""同音,习称江南山。民国时曾为"蒲门山"。岛呈东西走向,长1.8公里,宽0.8公里,陆域面积0.72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72米。

 

清时岛上已有人定居,据传有200余年开发史。1954年曾置蒲门乡,1958年属高亭公社。19621971年曾先后属山外公社、大岙公社。1972年复属高亭镇至今。岛上设1个行政村,辖1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524户,1345人。

 

走马塘岛

 

隶属普陀区虾峙镇。位于虾峙岛西偏南约1050米处,岛呈狭长形,东南-西北走向,长1.8公里,最宽处900为,最宽处仅90米,陆域面积0.7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93公里,最高点柴岗海拔为141米。因岛形似一匹行走的马,据传,该岛在人未定居前,有匹马常在海岸石塘边走动,尤其在雾天,昂首嘶鸣,遂得名走马塘。

 

走马塘岛有1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122户,408人。

  

对面山岛

 

隶属于普陀区六横镇。西近六横岛,北距沈家门29.8公里,长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70米,陆域面积0.6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27公里,最高点对面山海拔122米。

 

对面山岛旧称对江山,民国《定海县志》载有其名,亦称对门山。现有1个行政村,2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106户,343人。

  

大双山岛

 

隶属普陀区虾峙镇。位于桃花岛西南面,岛呈三角形,东南-西北走向,长1.6公里,最宽处1公里,最窄处仅150米,陆域面积0.6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98公里,最高点海拔 150.2米。因该岛与南面相距仅100米的小双山,岛形相似,当地习称此两岛为双山,该岛较大,故名大双山岛。

 

大双山岛居民的祖先是来自宁波、镇海、舟山岛、桃花岛、虾峙岛等地,1954年与小双山合置双山乡,后并入虾峙岛栅棚公社(乡)。有3个行政村,4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574户,1565人。

  

莱花岛

 

原隶定海区沥港镇,20017月并入金塘镇。位金塘岛北部,陆域面积0.68平方公里。1948年在岛上建莱花岛灯塔,有管理人员常年居住,并有采石工人临时居住。

  

西白莲山

 

隶属普陀区湖泥乡,位于湖泥山岛西北2公里处。岛呈不规则长形,东西走向,长1.67公里,宽500米,陆域面积0.6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47公里,最高点大山岗海拔120米。昔时最初进岛居民周氏,为纪念酷爱种莲的祖先,以白莲名岛。

 

西白莲山设有1个行政村,3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有130户,518人。

  

薄刀嘴岛

 

隶属嵊泗县洋山镇。位于大洋山东北,西南与沈家湾岛隔笔架门水道相望。岛呈北东-南西走向。陆域面积0.6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 4.84公里。最高点海拔95.9米。该岛曾有人居住,现已迁至大洋山定居。

  

沈家湾岛

 

隶属嵊泗县洋山镇。位于大洋山东偏北2.7公里处。陆域面积0.6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23公里。最高点海拔109米,1985年前有人居住,后迁至大洋山定居。

  

北鼎星岛

 

隶属嵊泗县菜园镇。位于泗礁山西北约3公里处。岛呈狭长三角形,北宽,南尖,长1.5公里,宽50750米。陆域面积0.6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62公里。最高点大岗墩海拔144.0米。以前曾有人居住,1988年迁居菜园镇的青沙。现为无人岛,或季节性住人岛。

 

刺山

 

刺山曾隶属定海区盘峙乡,20017月随盘峙并入环南街道。原名雌山,因音相近,刺雌二字常互用。据传,古时有流星陨落在山巅,形如刀刺,故名刺山。海图上名茈山。位于定海城区西南7.3公里,东南距摘箬山350米,西距大猫岛1.4公里。岛呈南北走向,长1.58公里,宽450米,陆域面积0.5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32公里。最高点海拔81米。

 

岛上有1个行政村,3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184户,515人(包括摘箬山人口)。

  

小盘峙

 

小盘峙曾隶定海区盘峙乡。20017月随盘峙并入环南街道。位于定海城区南4.4公里处,西北靠近盘峙岛。因面积小于盘峙岛,故名。岛呈东西走向,长1.04公里,宽430米,陆域面积0.5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39公里,最高点海拔70米。

 

岛上有1个行政村,3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111户,311人。

  

滩浒山

 

隶属普陀区东极镇。在沈家门镇东北47.5公里处,西近庙子湖岛。略呈长形,南北走向,长2.45公里,宽0.8公里,陆域面积1.4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5公里,最高点黄胖老山海拔131.6米。该岛草青花盛,春夏季一片葱绿,且四周海域海水靛青,当地人又称海边为浜,故名青浜岛。在清朝时已有人居住,从事海上捕鱼和开荒种植活动。20世纪5080年代曾置青浜乡。现有青南、青东、青岙、沙湾4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1169户,3736人,大部分居民从事渔业生产。

  

白节山

 

隶属嵊泗县马关镇。在马迹山南约5.5公里处,东距半边山约2.5公里。岛形似不规则的直角三角形,陆域面积0.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12公里。最高点海拔120.7米。

 

岛上原有1个自然村,1985年住25人,后居民迁至泗礁山。1883年在南隅山顶建国际级灯塔。住有灯塔管理人员。

  

大盘山

 

隶属嵊泗县壁下乡。位于马鞍列岛中部偏东,在壁下山西北500米处,东南濒大盘山水道。岛呈圆形,而西南突出,东北至西南长950米,陆域面积0.49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25.1米。沿岸潮间带遍长藤壶、贻贝、螺等贝类,周围海域盛产乌贼、虾等,岛上有少量耕地。该岛西侧岙口又有一礁石(筑堤时被炸),圆形似盘,故名大盘山。

 

大盘山在元代已住人。清光绪时为渔汛居民点,村民祖籍为宁波、温州。设1个行政村。1992年末,有居民103户,281人。

  

小鱼山

 

原隶属岱山县渔山乡,20017月并入高亭镇。位于大鱼山西,相距约2.5公里。陆域面积0.4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99公里,曲折多湾岙。最高点海拔125.3米。岛上居民于1986年迁往大鱼山。

  

东蟹峙

 

东蟹峙原隶属于定海区长峙乡,20017月随长峙并入临城街道。位于定海城区东南4.9公里处,十六门水道西侧,北与舟山岛江口浦相望。岛呈东西走向,长840米,宽370米,陆域面积0.4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38公里,中部最高点海拔58米,岛形似鳌,俗称蟹钳,""""相音近,且西则也有一个形状相似的岛,遂分别名东、西蟹钳。中部最高,西部平坦,有一大片已围的海涂。

 

岛上有1个行政村,4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251户,750人。

 

峙中山

 

峙中山隶定海区长白乡。位于长白岛东北,相距2.2公里,岛形如口朝西南的畚箕,中部呈凹形,有两只天然水池,以池在岛中,故名池中,因""""音相近,谐音为峙中。岛长1.25公里,宽530米,陆域面积0.4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09公里,最高点海拔65.5米。岛上风能资源丰富。

 

岛上有渔业村1个,2000年有居民175户,546人。

  

大五奎山

 

大五奎山曾隶属定海区盘峙乡,2001年随盘峙乡并入环南街道。位于定海城区南1.9公里,北与定海港隔海相望,岛形似龟,今大小五奎山旧统称龟山(俗称乌龟山),后改名五奎山,取其音近义雅。岛呈南北走向,长670米,宽390米,陆域面积0.3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81公里,最高点海拔78.8米。岛上建有拆船厂,曾是舟山市首家和主要的拆船基地之一,30万吨级巨轮能拖入船坞拆解。

 

岛上有1个行政村,2个自然村,1997年有居民45户,101人。

  

西闪岛  

 

隶属普陀区登步乡。位于登步岛北930米处。陆域面积0.3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15公里,最高点海拔51.2米。

 

西闪岛原为西闪上山、西闪下山等7个岛、礁,1979年普陀县水产实验养殖场在这些岛礁间筑堤围涂,北堤长300米,南堤长700米,建成对虾养殖场。1984年,西闪养殖场改为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试验场。近几年来,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先后在西闪岛进行了对虾育苗、皱纹盘鲍人工育苗、石斑鱼人工育苗、扇贝人工育苗、泥蚶人工育苗等重点项目的试验和研究,为发展海水养殖业做了很大的贡献。

 

西闪岛无常住居民,但在育苗旺季,岛上工作人员可达50多人,一般季节也有20余人。

  

洛伽山

 

洛伽山隶属普陀山镇,位于沈家门东14.3公里,西北与普陀山东南观音跳海岸相距4.7公里,南距柴山800米,岛略呈三角形,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宽0.6公里,陆域面积0.36平方公里,全为丘陵。海岸线长3.33公里,最高点洛伽山海拔99.3米。

 

洛伽山北面的小山顶上昔有天灯台,1898年改建为灯塔,现有专人管理。其下为洛伽门,唐以后常有日本、朝鲜来我国的舟楫通过。

 

洛伽山与普陀山较近,同为佛教胜地。唐宋时合称普陀洛伽,明代始将普陀山与洛伽山分称两岛。佛教信徒有"不到洛伽就不算朝完普陀"之说。山上有庵堂4座,常年有僧尼居住。有水晶宫、洛伽门、妙堪塔、48愿塔、望海观音等景点。

  

马峙岛

 

马峙隶属于普陀区沈家门街道。位于鲁家峙西、小干岛东,北为沈家门港域。岛呈不规则长方形,东南-西北走向,长900米,宽290米,陆域面积0.3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92公里,最高点马峙山海拔72.4米。

 

此岛山形似马,故称马峙。古志也有称为马秦山或马迹山,民国《定海县志》称马秦山"亦名马屿",后写成马峙,沿称至今。岛上设1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150户,460人。岛东南部有一白色灯桩,为马峙门航道指向,有交通船往返于沈家门。

  

筲箕岛

 

隶属嵊泗县大洋镇。位于大洋山东3.2公里,北距沈家湾1.2公里。岛呈椭圆形,南西-北东走向。陆域面积0.2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63公里。最高点海拔75米。为住人岛,现居民大都迁往大洋山。

  

东库山

 

位于马鞍列岛西北部,东绿华岛东南1.2公里处,西南距县城22.2公里。隶属嵊泗县绿华乡,2001年随绿华乡并入菜园镇。岛呈长方形,北东-南西走向,长970米,宽220米。陆域面积0.24平方公里,岸线总长3.01公里,岛屿西部高于东部,最高点海拔74.2米。

 

东库山元代已住人,称东枯(岙)。由于该岛位于东西绿华岛东南,附近水产资源丰实,喻为水产宝库,后改称东库。清康熙时有宁波等地渔民在此采捕紫菜、贻贝及鱼类。清光绪时有居民20余户,现岛上设1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101户,280人。

 

柱住山

 

位于马鞍列岛西北部,求子山南550米。原隶属嵊泗县绿华乡,2001年随绿华乡并入菜园镇。岛呈长条形,东端称宽,东西870米,南北宽240米,陆域面积为0.2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78公里,最高点海拔80.1米。

 

柱住山附近海域多乌贼等水产资源,早期每逢渔汛,渔民就来岛搭棚临时居住,后便称此山为住住山,方言说"住一住",谐音为柱住山。该岛西部岙间有渔家居住。2000年有居民5户,16人。

  

张其山

 

位于马鞍列岛中部,在壁下西4.6公里处。原隶属嵊泗县壁下乡,2001年随壁下乡并入嵊山镇。岛形狭长,呈北西~南东走向,长750米,宽250米,陆域面积0.2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64公里,最高点海拔61.3米。

 

张其山岛形狭长,原称长屿,后由方言演变成张其。清光绪《定海厅志》附图标作涨屿。光绪年间,张其山为渔汛居住点,村民祖籍多为黄岩,岛南端为渔家集居点,2000年有居民2254人。

  

中门堂岛

 

隶属嵊泗县洋山镇。位于大洋山东北1.6公里处,居沈家湾岛与西门堂岛之间,岛呈钉锥形,尖朝东北,北东-南西走处。陆域面积0.2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89公里。最高点海拔67米。1992年前有人居住,后迁至大洋山定居。

  

西岛

 

西岛原隶属于定海区盘峙乡,2001年并入环南街道。位于定海城区南 3.85公里,西与小盘峙岛相近,岸距1.2公里,东南与东岛相邻。陆域面积0.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06公里,最高点五当山海拔36米。

 

岛呈北东-南西走向,长约850米,宽约210米。据传,从前有人乘船巡各岛给以命名,远望海上有一大山,便称为"大山",其后一山为"小山"。当船过大山后,发现小山更大,但坚持君子一言为定,而使岛名大小颠倒。直到19856月为避免混淆,以方位更名为"西岛"

 

岛上设1个行政村,2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133户,397人。

  

求子山

 

位于东绿华岛南面2.7公里处,介于东库山和柱住山两岛中间。原隶属嵊泗县绿华乡,2001年随绿华乡并入菜园镇。陆域面积0.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3公里。最高点海拔66.4米。1982年时有居民13户,64人,后陆续迁西绿华岛和泗礁岛五龙乡居住。现已无人,留有空闲住房,作为渔汛时居住房。

  

小山

 

隶属岱山县高亭镇。位于高亭镇西偏南,居竹山与小官山之间。陆域面积0.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36公里。最高点海拔57.3米。

  

中钓山

 

中钓山隶属定海区岑港镇。位于里钓山西南,相距100米,与西南侧的外钓山相距150米,陆域面积0.1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99公里,最高点海拔69.1米。2000年有居民20户,62人。

  

小双山

 

隶属普陀区虾峙镇,位于大双山东南侧,相距约180米。岛呈东南-西北走向,长800米,宽100300米,陆域面积0.1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16公里,最高点海拔36.1米。因该岛与西北的大双山岛形相似,当地居民统称双山,该岛较小,故名小双山。

 

小双山居民的祖先来自宁波、镇海、舟山、桃花岛、虾峙岛等地,现有1个行政村,2000年末,有居民109户,303人。

  

凤凰山

 

凤凰山原隶属定海区长峙乡,2001年并入临城街道。位于定海城区东南4.85公里处,东北隔小凤凰山与东蟹峙岛相望,岸距350米,西南距东600米。岛呈西南、东北走向,长450米,宽160米,陆域面积0.0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5公里,最高点海拔16.5米。以岛形似展翅凤凰而得名。

 

1995年岛上有居民18人。

 

大王脚山

 

大王脚山原隶属定海盘峙乡,20017月并入环南街道。位于定海城区西南5.9公里,盘峙岛的西南侧。该岛南600米处有脚印礁,据传,从前有一个"大王",站在金塘岛上,想以魔法用砻糠搓的绳子把穿鼻山拉近舟山岛,不料被人识破,此绳忽断。"大王"摔倒在地,一只鞋子落在盘峙旁边,幻化成山,故称为"大王脚板"1985年更名为大王脚山。岛呈南北走向,长360米,宽120米,陆域面积0.0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1 公里,最高点海拔18米。

 

岛上有1个自然村,1992年有居民7户,31人。

  

小官山

 

隶属岱山县高亭镇。位于小山与官山之间。陆域面积0.0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6公里。最高点海拔32.7米,附近海域为张网作业区。

  

大馒头山

 

大馒头山为季节性住人岛,隶属于定海区长峙乡。位于定海城区东南6.6公里,与长峙西南马鞍山南岸相距100米。陆域面积0.0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76米,最高点海拔22.7米。建有船舶修造厂1家,船埠头1处,岛上有船厂职工200余人,有便桥通长峙岛。

  

下三星山

 

原隶岱山县鼠浪乡。位鼠浪湖岛东侧,三小岛并列,称三星山。下三星山陆域面积0.07平方公里,1911年建灯塔,常年有职工居住。

  

唐脑山

 

原隶嵊泗县大洋镇,2001年并入洋山镇。位大洋山东北,陆域面积0.03平方公里。1906年在岛上建灯塔,有管理人员常年居住。

  

老鼠山

 

隶定海区盐仓街道,位鸭蛋山轮渡码头西南侧。陆域面积0.02平方公里。岛上设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舟山腐蚀试验站,有试验站职工常年居住。

  

大戢山

 

隶嵊泗县洋山镇。位大戢洋中部,介上海芦潮港与嵊泗泗礁岛之间,陆域面积0.005平方公里。1869年在岛上设灯塔,有管理人员常年居住。

  

小龟山

 

隶岱山县长涂镇,又称小板岛。位长涂镇和普陀东极镇交界处。陆域面积0.004平方公里。该岛东侧与东极镇黄兴岛之间为小板门小道,为舟山群岛东侧南来北往船只必经航道。1883年在岛上设小龟山灯塔,有管理人员常年居住。

  

鱼腥脑

 

原隶岱山县渔山乡,2001年并入高亭镇。陆域面积0.003平方公里。1872年在岛上建灯塔,有灯塔管理人员常年居住。

  

外洋鞍

 

隶普陀区朱家尖镇,又称东亭山位朱家尖岛东南约20公里处,周围为洋鞍渔场,1906年在岛上设灯塔,有管理人员常年居住。

 

摘自 http://www.cseac.com 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返回上页】【返回首页】【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