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更是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海研所第四党支部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围绕科研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科研”思路,打造“做舌尖卫士、护食品安全”党建品牌,推动党建工作与食品安全科技攻关深度融合,以红色引擎驱动蓝色发展,为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注入硬核科技力量。
一、党建领航:锻造食品安全科技尖兵
党支部将食品安全作为核心科研方向,组建党员专家领衔的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研究室团队,聚焦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全链条质量安全风险防控。2025年6月,由党员专家张小军正高级工程师牵头制定的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水产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 31656.19-2025)正式发布。该标准为监管部门提供精准执法依据,成为守护食品安全的关键利器。
全年承担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重点养殖品种药物残留专项监测等国家级任务,同步落实浙江省海洋捕捞鱼类、贝类等省级监督抽查与风险监测。党员骨干奔赴全国多地水产养殖场、码头、市场一线采样检测,以严谨数据织密从源头到终端的安全防护网。
二、标准先行:推动产业规范化升级
党支部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标准研制带动产业升级。7月,张小军团队联合浙江欧格纳科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制定国内首个鱼蛋白类肥料系列标准(T/CATEA 015.1-2024《生产技术规范》、T/CATEA 015.2-2024《产品要求》),填补行业空白,推动产业迈入标准化发展新阶段。支部书记张小军入选省派“科技副总”,派驻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克鱼蛋白肥料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
针对企业检测能力薄弱问题,支部组建专家团队开展“一对一”帮扶:调研实验室需求并捐赠试剂耗材,解读国家标准并指导实验操作,制定仪器操作规程,系统解决检测技术难题,推动企业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型。
三、红色赋能:深化产学研融合实践
党支部以主题党日为载体,推动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9月18日,赴普陀六横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赋能产业发展”活动,党员参观东海游击队史迹陈列室,重温革命先辈奋斗历程,在烈士纪念碑前感悟“家国情怀”,凝聚守护食品安全的使命担当。随后走进浙江欧格纳科公司,实地调研鱼蛋白肥生产环节并提出技术改进建议;技术骨干现场指导液相色谱仪操作,解决企业检测难题,实现“党建+业务”双促进。
此外,党员何鹏飞、李佩佩等联合嵊泗县景晟贻贝产业发展公司创建的省级博士创新站入选“浙江省科协百佳案例”,与舟山市公安局共建的“海洋生物毒素检验联合实验室”持续开展海洋生物毒素检测技术攻关和多领域科研合作,为生态警务和科技兴警事业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四、初心如磐:守护舌尖安全永不止步
从国家标准制定到企业标准引领,从风险监测到技术帮扶,从红色教育到产业服务,海研所第四党支部以“做舌尖卫士、护食品安全”品牌为纽带,将党组织政治优势与党员专业优势转化为实效:全年将完成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等监测任务10余项,检测样品3000批次以上,制定标准3项,帮扶企业提升检测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未来,支部将持续以党建引领科技创新,深化“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水产品质量安全及加工核心技术,加快标准推广应用,为浙江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和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坚实保障,让党旗在食品安全一线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