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省海研所”)第三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海洋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造“生态先行 助绿降碳”党建品牌,推动党建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攻关深度融合,以红色引擎驱动绿色生态发展,为渔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文明之基。
一、品牌铸魂·铁军锻造
以“队伍建设”为根本抓手,推动铁军锻造和高质量发展有效融合。把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全面践行“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环境保护铁军精神。聚焦业务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通过请专家现场指导或派科研人员参加培训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内部监督考核,提高科研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在环境保护的科学事业中不断成长为政治素质过硬,技术本领高的先进个人和集体:郭远明同志入选浙江省海洋资源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舟山市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李铁军同志被评为浙江海洋大学“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被聘为绿色浙江海洋公益宣传大使。李铁军、孙秀梅、胡红美等同志先后荣获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优秀青年环境科技工作者奖、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刘琴等5位同志获得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先进个人;部门荣获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先进集体等,为勇担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二、监测筑基·防控风险
党支部将海洋渔业环境监测作为专攻科研方向之一,党员同志作为核心骨干的海洋渔业环境监测团队,聚焦海洋与渔业环境污染物监测有效识别困难、污染本底不清、危害程度不明等瓶颈问题,建立了海洋渔业环境污染物高效筛查方法,掌握其污染分布特征,识别其生态和健康风险,开发了集样品采集—前处理—分析一体化渔业环境污染物监测技术,形成以“筛−评−控”为主线的渔业环境典型新污染物全链条识别防控技术体系,为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海洋与渔业环境典型污染物风险识别及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研究成果分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二等奖、浙江省分析测试科学技术特等奖等奖项,使相关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技术进步。


三、联建攻坚·治理尾水
加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是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渔业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以党建联建为契机,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等原则,省海研所第三党支部与浙江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党支部开展交流与合作,积极发挥双方优势,深化养殖尾水污染治理科研项目的合作,深入开展海水养殖尾水深度处理关键技术研发及装备集成示范与应用,积极探索海水养殖尾水治理新模式,助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四、标准领航·示范引领
党支部坚持标准化创新引领,为海洋和渔业环境标准化服务,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团队主导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6项,浙江省地方标准5项。由李铁军正高级工程师牵头制定的SC/T9495-2025《水产养殖环境(水体、底泥)中除草剂农药多组分残留量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获批发布,该批标准于2025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系首次发布,填补了水产养殖环境中多种除草剂类物质同时检测的技术空白。团体目前已建立了有机磷农药、菊酯类农药、除草剂、新污染物、养殖尾水排放等相关行业和地方标准,标准的实施对推动海水养殖业有序健康发展,对促进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热爱自然的情怀和科学治学的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助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